《NMT 通讯》第四期
20
NMT 名人堂
沈应柏教授:扎根林学,用创新创造未来
编者按:
以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理论与技术的林学,一直在国计民生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土地贫瘠的西北地区。林学的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们的持之以恒的
奉献与探索,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及细胞信号传导专家,博士生导
,国内首批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
NMT
)的专家之一,沈应柏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在林学
领域深耕多年的科研工作者。
沈应柏教授以非损伤微测技术为依托,多年来一直从事植物
对昆虫取食的识别和防御信号转导研究。截至目前,已在
The
Plant Journal
》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30
余篇。中关
NMT
产业联盟曾于
2017
年有幸对沈应柏教授进行采访,从其
求学、工作与教学等方面探求这位老一辈林学学者对科学的追求
与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收稿日期:
2023-4-12
* 通讯作者
E-mail:yanhan@nmtia.org.cn
NMT 名人堂
初入“林”门,从排斥到喜爱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年轻的沈应柏初入
大学,本以医学为志愿的沈应柏并不了解林
学,甚至有些抵触。幸运的是,一位叔叔对
林学颇有研究,在几封书信往来之后,这位
叔叔以其对林学的了解,向年轻的沈应柏讲
述了林业和森林对人类的重要性,一番循循
善诱的教导之后,年轻的沈应柏在北京林学
院(即北京林业大学)逐渐了解并喜欢上了
林学,认识到了林学同样可以像医学那样造
福他人服务社会。
《NMT 通讯》第四期
21
(责任编辑:李雪霏)
NMT 名人堂
走出象牙塔,实践出真知
1982
年大学毕业后,在当时的历史背
景下,国家各行各业人才紧缺,沈应柏的同
学们毕业后大多进入了政府机关工作,但沈
应柏选择了留校任教,这一决定正是来自于
大学期间到东北及山西等地的实践考察,来
自于对林业重要性的认识,来自于对林业的
那份喜爱。
当时正值国家大力推广三北防护林建
设,国家选调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
的县长、县级林业局长等林业相关人员到北
京林业大学干部培训部进行学习,而此时的
沈应柏就供职于干部培训部。在干部培训部
中,沈应柏充分接触了林业一线的工程师,
了解到了中国广袤大地上的林业现状与存在
的问题,这番经历使年轻的沈应柏受益匪浅,
也奠定了沈应柏在林业科学上继续奋斗的决
心。
三十载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经济开始了快
速发展阶段,社会对于木材、纸浆的需求量
是巨大的。杨树,作为我国人工林和速生林
的主要树种之一,承担着满足我国纸浆等需
求的重要任务。沈应柏教授在杨树的研究上
一做就是三十年,扎扎实实的研究使其科研
成果也像快速生长的杨树一样枝繁叶茂。
1986
年到
1993
,沈应柏教授参加了
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的科研项目,研
究不同品种杨树的光合生产力,合理种植密
度和施肥技术。利用当时较为先进的生产力
荧光仪,建立了快速检测杨树生产力的技术,
该技术在杨树幼苗期就可鉴定出以后杨树的
生长潜力。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也获得了国家的肯定,其中施肥技
术获得了
1993
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而整个项目获得了
1993
年林业部科技进步
一等奖和
1995
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后,沈应柏教授专注于杨树耐瘠薄的
相关研究,希望能够充分利用我国西北地区
大片干旱贫瘠的土地,并把研究重点放在了
耐盐碱、耐低氮、耐旱等方向上。
然而这些研究存在一些困难。我们知道
盐碱胁迫对杨树的危害,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是离子毒害。它会导致环境中的
Na
+
大量进
入细胞质,细胞质
K
+
大量流失,破坏细胞
离子稳态。因此,观察
Na
+
K
+
离子的流动
成为了研究的关键,而这在以往的技术中却
难以实现。在耐低氮的研究中沈教授也遇到
了类似的问题。杨树根部主要是以
NH
4
+
NO
3
-
两种形式从土壤中吸收氮素。以往研
究中观察杨树对氮素吸收多以静态含量检测
为主,而不能进行动态检测,也不能区分两
种形式的氮素。这些问题成为了阻碍沈教授
进一步研究的瓶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