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NMT联盟“一带一路”全国测试服务网络测试服务信息

4月8日,某研究所将NMT技术应用于钙信号研究,测试样品为小麦,测试指标为Ca2+,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5月9号,某研究院将NMT技术应用于逆境生理领域,测试样品为黄瓜幼苗,测试指标为NO3-、NH4+,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6月2号,某研究院将NMT技术应用于逆境胁迫领域,测试样品为棉花苗,测试指标为Ca2+、H+、K+、Na+、IAA,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6月5号,某研究院将NMT技术应用于植物逆境领域,测试样品为苜蓿,测试指标为K+,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6月9号,某研究所将NMT技术应用于水稻逆境领域,测试样品为水稻,测试指标为Na+、Ca2+,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完成实验。| 6月11号,某研究院将NMT技术应用于植物抗逆领域,测试样品为酵母细胞,测试指标为IAA,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6月16号,某高校将NMT技术应用于昆虫研究,测试样品为昆虫,测试指标为Ca2+、K+,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6月19号,某研究院将NMT技术应用于植物抗逆领域,测试样品为拟南芥,测试指标为Ca2+,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14-3-3蛋白在植物适应低磷胁迫中的作用

        14-3-3蛋白质是一个大的蛋白质家族,但是他们的成员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的作用还不清楚,特别是在营养缺乏的条件下。

        2012年6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施卫明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张建华实验室联合发现了14-3-3蛋白家族中的TFT6和TFT7具有调节植物忍耐低磷(LP)胁迫的作用,阐述了这种调节作用的机理。

        这项工作使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了拟南芥根部的H+流速,发现TFT超表达的植物在LP胁迫下增加H+的流速和质膜H+-ATPase的活性。结果表明TFT6和TFT7在植物适应LP中起着不同的作用,TFT6主要在叶片中通过调节叶片碳的固定和增加韧皮部蔗糖的运输促进根的生长进而参与对LP的系统反应,TFT7通过激活根部质膜H+-ATPase的活性促进拟南芥在LP下释放更多的H+,从而使植物适应低磷环境。

        这篇文章是使用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的范例,即从基因到蛋白,再到生理功能的一系列工作,清晰地阐明了基因的功能。

 

 

        图注:不同基因型的拟南芥在pH 5.8/7.8条件下,根部各位点H+流速。正值表示外排,负值表示内流。

注:SIET、MIFE、SVET、SPET等技术名称,已经统一为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中文名“非损伤微测技术”,简称NMT。

        下载全文:C201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