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NMT联盟“一带一路”全国测试服务网络测试服务信息

4月8日,某研究所将NMT技术应用于钙信号研究,测试样品为小麦,测试指标为Ca2+,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5月9号,某研究院将NMT技术应用于逆境生理领域,测试样品为黄瓜幼苗,测试指标为NO3-、NH4+,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6月2号,某研究院将NMT技术应用于逆境胁迫领域,测试样品为棉花苗,测试指标为Ca2+、H+、K+、Na+、IAA,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6月5号,某研究院将NMT技术应用于植物逆境领域,测试样品为苜蓿,测试指标为K+,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6月9号,某研究所将NMT技术应用于水稻逆境领域,测试样品为水稻,测试指标为Na+、Ca2+,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完成实验。| 6月11号,某研究院将NMT技术应用于植物抗逆领域,测试样品为酵母细胞,测试指标为IAA,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6月16号,某高校将NMT技术应用于昆虫研究,测试样品为昆虫,测试指标为Ca2+、K+,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6月19号,某研究院将NMT技术应用于植物抗逆领域,测试样品为拟南芥,测试指标为Ca2+,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我校沈应柏教授研究团队在沙冬青交互抗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转自北京林业大学)



我校沈应柏教授研究团队在沙冬青交互抗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植物学TOP期刊《Plant Cell & Environment》(5年IF=6.125,植物科学一区)在线发表了我校生物学院沈应柏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题为“Herbivore exposure alters ion fluxes and improves salt tolerance in a desert shrub”。该论文以西北荒漠灌木矮沙冬青为材料,阐述了其在响应昆虫取食和盐胁迫时的交互抗性机制。

沙冬青是西北荒漠唯一的常绿阔叶灌木,是第三纪孑遗植物,国家二级濒危物种。沙冬青生境极其恶劣,常伴随着极端温度、干旱、盐碱、虫害,但目前关于沙冬青生物与非生物交互抗性的研究甚少。因此,沈应柏教授研究团队利用非损伤微测、激光共聚焦等技术,系统研究了经昆虫取食的沙冬青在遭受盐胁迫时的根部离子跨膜转运模式。该研究发现,昆虫取食预处理可能通过激活OPR3活性诱导茉莉酸的积累,茉莉酸信号途径的激活诱导了胞内Ca2+的迅速积累,增强了质膜H+-ATPase活性,促进了胞内过多的Na+经由Na+/H+逆向转运体的外排,同时抑制K+的流失,有助于维持细胞内的K+/Na+平衡,最终增强沙冬青的耐盐性。

博士研究生陈迎迎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沈应柏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0655)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ce.13662

作者:沈应柏

 

文章原文链接:http://news.bjfu.edu.cn/jxky/32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