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计划FAQ
1.中关村NMT产业联盟“一带一路”计划的总体规划是什么?

1)是中关村NMT产业联盟学习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依托10多年来自身在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积累的成功实践经验,为科学家和企业提供NMT相关平台服务的项目。该项目的主旨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NMT科研及应用创新中心。
2)“一带”是指科研带,旨在通过中关村NMT产业联盟“一带一路”计划的资金、技术和专家支持,带动更多基础科研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进而帮助相关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3)“一路”是指转化路,旨在通过中关村NMT产业联盟“一带一路”计划的资金、技术和专家支持,帮助科研人员或企业,将科研成果、研发成果发布为团体标准,从而为进一步的成果转化铺好道路。
4)“标准化”是指将科研人员或企业的研究研发成果,通过发布团体标准的方式,完成科研成果和研发产品及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为进一步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最终完成成果转化奠定基础。
5) 科研集群:科研带中,依据每个科研领域的研究方向或目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科研群体,称为科研集群。
6)转化集群:转化路中,依据每个成果转化的方向或目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转化群体,称为转化集群。
7)科创中心:各个领域的科研集群内,会依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建立多个科研创新中心,负责该研究方向的科研创新的具体落实。
8)创新中心:各个领域的转化集群内,会依据不同的应用方向,建立多个创新中心,负责该应用方向的成果转化具体落实。
9)XX自选领域:除图中所列的领域外,也可根据您自身的科研方向,选择对应的领域,构建新的集群或创新中心。
2.问:“一带一路”计划与中关村国际NMT科技创新中心是什么关系?
答:中关村国际NMT科技创新中心是“一带一路”计划的执行单位,既提供基础研究支持,又能开展成果转化。
3.问:中关村国际NMT科技创新中心是做什么的?
答:这是中关村科技园和中关村NMT产业联盟“一带一路计划”的执行单位,主要是将联盟及其会员单位、企业,在科研及成果转化两个方向的成功经验,分享并且服务于科创中心的个人及单位。
4.问:加入中关村国际NMT科技创新中心有什么好处?
答:可享受中心提供的学术(专家)、技术(会员企业、创服中心)、资金(来自中关村)、成果转化(标准)、产业化(会员企业)的资源。
5.问:筹建委员会专家负责做什么?
答:中关村国际NMT科技创新中心是统称,中心由数十个领域的创新中心所组成,专家主要负责自己所在领域的工作。
一是邀请参与中心筹备工作,包括对申请加入中心的专家、单位开展评审。二是参与中心的具体工作,包括参与制定中心发展规划、基金评审、标准评审、标准起草等等。
6.问:如何申请成为筹建委员会专家?
答:点击此处,填写信息申请即可。
7.问:筹建委员会专家待遇如何?
答:包括专家咨询费、评审费等等。您可以主动申请参与或接受基金/标准评审、学术/技术咨询、标准起草邀请,这些都会获得相应的报酬。
专家风采
张学林
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肌肉再生机制研究。
崔立
上海交通大学预防兽医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兽医学院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动物疾病模型、微生物与宿主互作、病毒宏基因组学等研究。
甘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表面化学—表面结构—界面。
雷燕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医学博士,博士后,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书记兼副主任,2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对中药复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血小板活化、调控血管新生、延缓血管老化,防治心血管病等进行了系列研究。
吴庆华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食品安全与毒理研究,食品中真菌毒素感染动物的分子毒理机制,食品与免疫,肿瘤,缺氧与免疫逃避。
华进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三级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主要从事动物干细胞与生殖细胞发育分化调控。
周启星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分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环境科学:土壤环境与生态毒理化学、环境基准与标准制修订;地学:生态地学、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风险、环境地学;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毒理生态学;环境技术与工程:污染土-水环境修复技术、污染控制生态工程与城镇环境工程。
魏树和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主要从事污染土壤修复与安全利用。
黄东风
福建省农业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主要从事壤肥料学和环境生态学方面的科研工作。
蔡太义
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副教授
主要从事耕地质量提升;土壤三维结构研究。
王纪华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现任民盟中央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理事长
主要从事精准农业应用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化研究。
王丹英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稻田生态与环境创新团队首席、稻作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稻田微生态养分循环与利用,水稻萌发机理解析与调控。
张晓君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
主要从事工业废水微生物处理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功能菌分离、功能基因的克隆、农业土壤环境的分子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魏华
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传统发酵食品和健康/特殊人群中益生菌的筛选及益生性、安全性评价;益生菌、致病菌和肠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水平研究;特殊益生菌及其功能蛋白、多糖物质代谢,以及对机体微生态平衡和健康影响的探究。
朱建强
长江大学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农业涝渍灾害防御理论与技术、农业资源环境与生态工程技术研究。
杨利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土壤改良、作物施肥与肥料研究。
何凤姣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全国妇联执委,湖南省政协委员
主要从事细菌、病毒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金属表面处理方法与应用研究。
董庆利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畜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预测微生物学及风险评估、食品安全监管与风险管理。
郝瑞霞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生物地球化学、地质微生物学、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尹淑霞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草业科学专业负责人,国际草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草坪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草坪草遗传育种、草坪有害生物防治。
张照韩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导、硕导
主要从事环境工程纳米技术研究,有毒化学品环境与生态健康评价。
董碧蓉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衰老与老年疾病、老年失能与健康促进、老年感染与免疫。
张盼盼
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副教授
主要从事杂粮育种及高效栽培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工作。
陈天璐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生物、医学信息学;代谢组学;转化医学。
朱广龙
扬州大学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作物高产生理,作物高效优质栽培与逆境生理,作物表型、结构及功能与环境互作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曾苏
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博士、药物代谢和药物分析研究所所长、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药物代谢和药物分析研究,综合应用细胞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分析技术,构建人源化转基因细胞模型,研究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的调节机理及其临床应用。
胡继宏
甘肃中医药大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循证医学、预防医学等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国家自然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分会青年理事、世界中医联合会临床科研与统计分会理事、宁夏营养学会理事,甘肃预防医学会理事等。
李德海
东北林业大学工学博士,副教授(六级),硕士生导师;食品科学系副主任,黑龙江省天然产物工程学会理事,美国食品技术协会(IFT)会员
主要从事食品化学与分析、植物蛋白与植物多糖功能性研究及开发利用、淀粉改性研究及其对营养因子稳态化和促进吸收的应用、偃松松仁油与蛋白的研究及副产物精油的制备、森林可食资源健康产品开发。
马月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畜禽基因资源发掘、评价、保护和创新利用研究工作。
徐成体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草业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青海省优质高产饲草生产与加工利用技术;高寒地区不同规模饲草生产机械选配技术研究。
聂鸿涛
大连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博士,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海洋贝类分子遗传学与贝类遗传育种研究。
韩光明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棉花高产、优质、抗病育种研究;障碍性棉田土壤改良技术研究;生物炭应用技术研究;土壤微生态研究。
于翠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主要从事果桑品种选育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桑园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
郑稳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西药物新制剂及新释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孙建国
中国药科大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创新药物体内和体外吸收及代谢特性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生理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王甲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有机肥除臭保氮技术及有机废弃物基质化工艺研究。
扈新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脑病科工作,擅长脑血管病、头痛、失眠、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李敬阳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香蕉等热带果树种质创新与育种的研究。
郑录庆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植物重要矿质元素逆境响应及其转运调控机制研究、Pre-mRNA剪接调控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生物技术育种:高铁锌,低镉水稻策略研究。
雷华明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电磁探测与传感;新型无损检测与智能系统;微弱信号检测。
张成岗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医生命科学、中医药与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与慢病防控和健康管理、心理认知及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
王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作物营养光谱诊断技术、作物生长的光谱信息获取与解析技术、土壤养分高效测试等方面的研究。
武运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与资源利用、发酵工程、食品生物技术和食品营养安全研究。
袁芳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神经损伤与修复,神经肿瘤分子病理及耐药机制。
杨奇勇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水土资源高效利用。
张阿龙
南京大学博士
主要从事下水重金属污染迁移转化模拟预测与评价。
赵会薇
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主要从事环境科学,地学,生态学,环境技术与工程。
王鼎
甘肃农业大学副教授
价主要从事盐碱土资源利用与改良。
王长军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养分循环研究。
许睿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
主要从事植物逆境研究。
程谊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理学博士
主要从事土壤氮素循环及其农业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