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ense O-Sense

中关村NMT联盟“一带一路”全国测试服务网络测试服务信息

4月8日,某研究所将NMT技术应用于钙信号研究,测试样品为小麦,测试指标为Ca2+,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5月9号,某研究院将NMT技术应用于逆境生理领域,测试样品为黄瓜幼苗,测试指标为NO3-、NH4+,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6月2号,某研究院将NMT技术应用于逆境胁迫领域,测试样品为棉花苗,测试指标为Ca2+、H+、K+、Na+、IAA,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6月5号,某研究院将NMT技术应用于植物逆境领域,测试样品为苜蓿,测试指标为K+,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6月9号,某研究所将NMT技术应用于水稻逆境领域,测试样品为水稻,测试指标为Na+、Ca2+,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完成实验。| 6月11号,某研究院将NMT技术应用于植物抗逆领域,测试样品为酵母细胞,测试指标为IAA,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6月16号,某高校将NMT技术应用于昆虫研究,测试样品为昆虫,测试指标为Ca2+、K+,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6月19号,某研究院将NMT技术应用于植物抗逆领域,测试样品为拟南芥,测试指标为Ca2+,在旭月研究院完成实验。|

中关村旭月非损伤微测技术产业联盟理事长

许越

 

 

中关村旭月非损伤微测技术产业联盟理事长

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现代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联合发明人

非损伤微测技术国产化、市场化、国际化开拓者

活体功能组学创始人

前美国NASA高级研究员

科技部认定机构评审《非损伤微测技术及其应用》国际领先项目第一完成人

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北京)生物医药领域挑战者优秀代表 

 

个人信息

 中文名  许越  毕业院校

 首都师范大学

 美国麻省州立大学

 外文名  Jeff Xu
 国籍  中国  就职企业与职务

 中关村旭月非损伤微测技术产业联盟  理事长

 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董事长 

 民族  回
 籍贯  北京  出生日期  1967-05-15

 

 

 

 

 

 

 

 

 

主要经历

  • 1967年5月15日生于北京。
  • 1993年和2000年分别获得首都师范大学和美国麻省州立大学植物生理学双硕士学位。
  • 2001年在美国创建基于振荡电极技术的美国扬格公司,次年运用该技术服务于设立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空间植物学研究项目。
  • 2004年在国内研究生时期导师,中科院匡廷云院士、杨福愉院士和北京大学林克椿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感召下,于2005年辞去美国航空航天局高级研究员职位,回国创建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将美国所学科技引入国内。
  • 2015年,发起并成立中关村旭月非损伤微测技术产业联盟,担任理事长一职。
  • 2020年,带领旭月团队将NMT设备销往瑞士苏黎世大学。
  • 在政府科技部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引领和创业初期资金支持下,带领旭月团队,与全国2000多位科研工作者一道,经过2005到2021,十六年的不懈奋斗和专心钻研,帮助国内外学者发表了中文核心文章118篇,SCI文章475篇,其中在顶级期刊,如CELL、NATURE、SCIENCE等发表文章19篇,总影响因子1906,锻造出了具有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通用技术及其系列应用设备,并已远销欧洲瑞士苏黎世大学,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 2021年6月《非损伤微测技术及其应用》通过了科技部认定机构的国际领先水平评审,许越为项目第一完成人。
  • 2022年1月,参加《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获优秀挑战者奖。

 

取得专利

专利证书号
高价值发明专利
ZL200610103607.8
一种检测护肤品对皮肤刺激强度的方法与装置
ZL200810115290.9
一种自动化扫描微测离子/分子活性的技术
ZL2009100900856
一种全自动非损伤微测装置
ZL201010512924.1
用于自动化扫描振荡电极技术的装置
ZL201210353263.1
一种通过水生生物离子分子流速判别水源安全饮用性的方法
ZL201210462127.6
一种通过氧气流速判别种子活力的方法
ZL201210462141.6
一种通过氢离子流速判别食品安全性的方法
ZL201310613776.6
一种通过生物体离子分子流速判别气体安全性的方法

 

承担国家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0170552)
  • 科技部创新支持资金(批准号:07Z084)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
  • 北京市海淀科委2008年科技专项计划(项目编号:k200695)
  • 中关村海淀园国际科技合作资金(批准号:2007国际科技合作07)
  • 北京市海淀区科委2010年科技专项计划(项目编号:k20100084G)
  •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专项

 

代表性文献

  1. Yang LJ, Zhu LY, Xu Y, Zhang HF, Ye WC, Mao JW, Chen LX, Wang LW (2012) Uncoupling of K+ and Cl- transport across the cell membrane in the process of regulatory volume decrease.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84 (3): 292-302.
  2. Sun J, Chen SL, Dai SX, Wang RG, Li NY, Shen X, Zhou XY, Lu CF, Zheng XJ, Hu ZM, Zhang ZK, Song J, Xu Y. (2009) NaCl-induced alternations of cellular and tissue ion fluxes in roots of salt-resistant and salt-sensitive poplar species. Plant Physiology, 149: 1141-1153.
  3. 宋瑾,唐勇,Ping Zhang,许越(2008)用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肿瘤细胞的耐药性与其胞外H+流变化的相关性.生物物理学报,24(3):191-197.
  4. 丁亚男,许越(2007)非损伤微测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物理,36(7):548-558.
  5. Xu Y, Sun T, Yin LP (2006) Application of non-invasive microsensing system to simultaneously measure both H+ and O2 fluxes around the pollen tub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48(7): 823-831.
  6. 印莉萍,上官宇,许越 (2006) 非损伤性扫描离子选择电极技术及其在高等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自然科学进展,16(3):262-266.
  7. Patrick V, Chua M, Nogue F, Fairbrother A, Mekeel H, Xu Y, Allen N, Bibikova TN, Gilroy S, Bankaitis VA (2005) A sec 14p-nodulin domain phosphatidylinositol transfer protein polarizes membrane growth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root hairs.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168: 801-812.
  8. Kunkel JG, Cordeiro S, Xu Y, Shipley AM, Feijo JA (2005) The use of non-invasive ion-selective microelectrode techniques for the study of plant development. Chapter V in Plant Electrophysiology- Theory and Methods ed. by AG Volkov, Springer-Verlag, Berlin/Heidelberg, 109-137. (2007年的Nature Protocol引用此文)
  9. Kunkel JG, Lin LY, Xu Y, Prado AMM, Feijó JA, Hwang PP, Hepler PK (2001) The strategic use of good buffers to measure proton gradients around growing pollen tubes. NATO Science Series I: Life and Behavioural Sciences, 328: 81-94. IOS Press.
  10. 许越,邱泽生(1993)膜片钳技术及其在高等植物研究中的应用.植物生理学通讯,29(3):169-174.

非损伤微测技术起源及特点


非损伤微测技术(NMT: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是一种通过检测进出活体样品的离子/分子活性,揭示其生理机制及功能的方法。

    2005年我国留学人员许越先生,在匡廷云院士、杨福愉院士、林克椿教授、尹伟仑院士、武维华院士、曾益新院士、种康院士、徐涛院士、周专院士、杨维才院士、王世强教授、崔宗杰教授等等老中青三代科学家的感召和支持下,以美国海洋生物学实验室(MBL)的Lionel F. Jaffe提出的“振荡电极技术”原初概念为基础,以旭月公司为研发和推广平台,将该技术引进后,经过全新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了拥有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命名为“非损伤微测技术”。经过十六年的发展,2021年《非损伤微测技术及其应用》经科技部评审认定,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非损伤微测技术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活体生理机制及功能研究工具之一。NMT是汇集了高分子化学、纳米科学、电化学、新材料、芯片、精密机械、光学、计算机、生命科学的集成创新技术,具有如下优势:

(1)活体非损伤,即能够保持被测样品完整且在真实生理环境状态下进行检测;
(2)实时动态,获取的是一段时间内样品的实时动态数据;
(3)高分辨率定量检测,NMT是定量检测技术,流速分辨率能够达到10-12 mol • cm-2 • s-1,相比于测浓度,高出3-6个数量级;
(4)3D可视化数据呈现,数据展现出的信息丰富度较一维、二维数据提高了1~2个数量级,数据中包含的信息极为丰富;

(5)样品尺寸范围广,从富集的细胞器到单细胞、细胞层、组织、器官甚至生物整体,均可以检测;

(6)可测分离子指标众多,Ca2+、H+、K+、Na+、Cl-、Mg2+、Cd2+、NH4+、NO3-、O2、H2O2、吲哚乙酸(IAA)、谷氨酸(Glu)等指标[b, f]均已实现商业化检测;

7)智能高通量检测,目前第九代非损伤微测系统已经实现了智能高通量检测,可实现单一指标多样品智能检测、单一样品多指标智能检测、单一样品单一指标多点智能检测、多样品多指标同时智能检测,提升检测效率的同时,引入智能控制技术,确保了数据的标准化;

(8)活体功能组学引领理论创新。

中关村NMT产业联盟专家成员